我也想知道
闽南绝艺有很多,比如南音、荷叶说唱、铁掌功、魔术、木偶戏、歌仔戏、剪瓷雕……
最近刚结束的泉州第六届旅游节,还有个温陵南艺坊,有点类似女子十二乐坊。
走出国门,从日本一路红到北美的“女子十二乐坊”,俨然已经成了流行乐界一个成功包装的范例和中国民乐界的一个商业“传奇”。
健康的形象、流畅的民乐以及富有现代感的包装,为身处死水微澜的民乐界艺人点醒了一个思路。在不少效仿者相继冒出后,泉州的民乐圈里也有自己的一支“女子乐坊”,不过不是“12”,是“21”。
泉州市第六届旅游节将于本月18日在鲤城区隆重举行,本次旅游节的最大亮点是当地自创的一个旅游品牌:“温陵女子南艺坊”。
“南艺坊”由21名美少女组成,年龄18—25岁,身高160—165cm,她们将在旅游节期间连续上演三场。如果演出成功,“南艺坊”将作为固定文艺团体落户鲤城区群众文化中心,定期进行演出。
“温陵女子南艺坊”将专门演绎泉州的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音乐,这样的大胆创新使“南艺坊”一成立就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乍一看,“温陵女子南艺坊”与“女子十二乐坊”极其相似,实际上它们却有所区别。
目的:义务性演出
据了解,“温陵女子南艺坊”是由泉州市艺术学校张文辉副校长统一策划成立的,共有演员21名,这些演员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身高160—165cm,分别来自泉州地面上从事民间艺术的各个行业和单位人员,有艺术演员、在校大学生、幼儿老师、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等。
这些演员不但人人能歌善舞,才艺双全,而且个个身材匀称、长相漂亮。
据了解,入选的21名演员,是经过了四轮的筛选后才最终确定下来。他们参加这支乐团的目的,是为了在泉州旅游节期间为游客们展示泉州古老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戏剧。除了一些基本补贴之外,艺坊的成员们完全是义务的。
而女子十二乐坊以演出、出唱片和拍广告为主。
形象:没十二乐坊“开放”
女子十二乐坊成员在演出时大多穿着开放时尚,演出以欢快的节奏进行,她们所用的乐器经过改良,音乐经过改编。与之相比,“温陵女子南艺坊”演出时将以穿着改良过的传统服饰为主,演出的节目也都是泉州民间艺术文化。
泉州市鲤城区文化馆馆长黄志军表示:“女子十二乐坊太开放了,特别是服装,与之相比他们虽然会对传统服装进行一些改进,但不会那么‘暴露’”。
曲风:以南音曲艺为主
据介绍,“南艺坊”的诞生,最主要是解决游客来泉州“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问题,让游客到泉州来,晚上也有个好去处,欣赏到泉州传统民间文化戏曲,使泉州的南艺通过这个平台,和游客交流。
所以“南艺坊”将以演出民间艺术为主,她们将以洞箫(尺十)、南琶(演奏南音的琵琶)四宝等传统南音乐器为主,演绎南音、梨园戏、压脚鼓等节目。而女子十二乐坊演奏以欢快、时尚为主,演奏的民间乐器和民间音乐也有所改良和改编。
据悉,“温陵女子南艺坊”将在17日晚的首场演出中献演11个不同的节目。
18日和19日,他们将继续在位于中山路的泉州市鲤城区文化中心为来泉的游客献上精美的演出。
闽南绝艺:捏面人
在厦门中山公园的儿童乐园里,每周六、周日上午,都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面人摊前,如变戏法般地用面泥捏出各种小动物和神话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吸引了无数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驻足观看。
老人叫郑水木,有“面人郑”之美誉,他捏面人的技艺在厦门堪称“独门功夫”。
面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一用面粉加糯米粉及各种彩色颜料调制成各种颜色的面料后,经手工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的民间工艺流传于我国各地。面塑用的面料,是七成白面和三成糯米面掺和而成,加有棉纸和蜂蜜,并经调色加工成各色彩面,面有粘性,捏时需用黄蜡润手。
郑水木摊位上的彩面有墨绿、浅绿、粉红、黄、白、黑等近十种颜色,只见他从整团的彩面中掰出一小块,先在一根小木棍上捏一个头形,然后用其他颜色的彩面捏出眼睛、鼻子、嘴巴等点缀其上,形成五官,再辅以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并借助塑刀、梳篾、剪刀等工具,用各色面团接装身体部分及服饰。
最后,再加插道具,例如许仙手中的小纸伞,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成形后,再用金箔纸一印,面人的服饰上就有了金光闪闪的效果。
郑水木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今年已有73岁高龄。14岁时,他看到一个老艺人在捏面人,就被那小小的面人给迷住了,不但天天跟在老艺人身边转,回家后,还关起门来“钻研”。
就这样,郑水木成了闽南捏面人的一大家。如今在厦门,懂得这门手艺的人太少了,原本在厦门地区颇为著名的面人成了郑水木手中的稀有品种,传统工艺也成了“绝活”。不过让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的好学者不在少数,像厦门第九幼儿园就经常请他去为孩子们上课,教中班和大班的小朋友们学捏面人。
而一些出国探亲的厦门人,也成批成批地向他定货,将面人带出去送给亲友的小孩,让带有家乡文化特色的东西流传到海外
我知道的有拍胸舞,糖画^^^还有一种食物``
很多忘了